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期,也有人认为是东汉时期,经过许多医家综合整理,不断收集秦汉时期资料,再整理而成,之后再拖名神农而成之书,姑且不论源起于何时期,但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本草药典,其地位是无庸置疑的,其原著早于唐代初年已经失传,现在流传的版本是明清以后的学者根据宋代[太平御览],[証类本草],和明代的[本草纲目]等书,进行整复编辑后,重新出刊的,以清代孙星衍,孙冯冀合辑本(1799),最为广传。 原书共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其中植物药二百五十二种,动物药六十七种,矿物药四十六种,这些药大多疗效确实,至今仍被使用,其中涉及病症约一百七十多种,包括了,内,外,妇,眼,耳,喉,齿,等各科的疾病。对于有毒性的药物,强调必须以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免造成药物中毒的后果,其原则是[若用毒药疗病,先起黍栗,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对于服药法也有规定,”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因东汉时期盛行签纬神学,故书中时见如[久服神仙不死],[主杀鬼],[能行水上]等用词,这些都是我们可以舍弃不用的。 本书所引用的药物药性学,都来自历代的伤寒家,也就是经方家,如陶弘景编录之[名医别录],雷公之[雷公炮制论],唐之名医甄权对药性说明,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孟铣的[食疗本草],王好古(1200~1264),字进之,号海藏老人,元代越州人,其着有[汤液本草],其好经方,善用硫磺,附子,肉桂,干姜,乌头,桂枝,麻黄,甘遂,芫花,大戟等峻药,清唐容川的[本草问答]等等。 千年以来温病与伤寒之争论不休,由于二派所认定的药性有所出入,是故选用药物的方式也大异其趣,剂量多少也完全不同,而张仲景所研究的[胎胪药录]早已失传,经方中的药物应该都是出自此书,我们除了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二书中可以略窥一二外,在其他药典之中实在无法找出关于[胎胪药录]的药性解说,因此现代有志研习经方的中医们,想更了解经方之中的每味药性,唯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伤寒与金匮中的处方方向与使用剂量大小,反过来推知这些药物在东汉时期[胎胪药录]一书对于药性的说明了,然而此法必须要非常了解黄帝内经的素问与灵枢,八十一难,与阴阳大论,才有可能将这[胎胪药录]重新还其原貌。 由于原神农本草经中之药物,有些已经无人识得,有些不切实际,我将之保留不做说明,同学们可以自行查看市面上的有关本草药性的说明,于此同时我增加在伤寒金匮中张仲景所使用之药物,这些药物并不见于原神农本草经中,但是必然出现在[胎胪药录]之中,我将以我对伤寒金匮中处方内的每味药所理解的药性,为之补强说明,希望后来之学者能将之发扬光大,更加能够增润本书的内容。 经方是依据神农本草经的药性解说而来的,当大家研习完神农本草经后,就具备了研究经方的能力,我将于年底时带领大家进入经方的领域,也就是伤寒论,明年中将进入最后阶段就是金匮了,大家学习理论完成后,我将安排人纪班学员到美国来跟我临床,大家轮流来,正在上班中的学员们可以安排自己的年假来我这跟诊,每次以五至六人为限,如此我就可以顾虑到每一位学员的一定程度,我会协助大家解决住宿与车辆等问题,在我退休之前,我将尽我所有力量训练大家成为经方家,最高目标是大家都能做到针灸的立竿见影之效,与经方的一剂知,二剂已,使真正正统中医得以发扬光大,为我炎黄子孙的未来打造出一个最美好最开心的世界,让真正正统中华文化得到传承,以不负我们祖先的心血所在。 值此魔强法弱的时代,经方已经如同奄奄一息的微火一般,随时都会消失的,希望我选出的人纪班学员,能将之传承下去,世世代代都不让它们再次的被淹灭。09/15/2006,研究如何使用神农本草经的方法提示: 学者研究本草药性时,并不只是想牢记每一味药的药性而已,必须配合内经与难经的理论解说,如此才能很灵活的使用每一味药物,我将之简单分类如下,来协助大家学习本草药物的药性。 第一类:狭义的本草观,简单说就是众所周知的药性,例如:补骨脂补肾阴,巴戟天补肾壮阳等等,如果大家只是想如此记住药性,这将让你被局限在一角落,无法真正发挥药性,更无法设计处方,于是中药治病的效果就出不来了。研究中药就变成死记药物功能,然后将有关药物开在一起变成一方,如果这样做而想要兼顾到各脏腑时,就会变成必须用许多药物在同一处方中才行,无法做到药简力专的经方精神所在。 第二类:广义的本草观,这就必须配合你的中医阴阳五行观念来决定用药,你需要对于阴阳的盛衰与五行的相生相克都必须很了解才行,举例来说比如上段说的补骨脂与巴戟天,这二味药看似只补肾的阴阳,实则不仅止于此,按照五行相生的理论来说,当你在补肾时,因为肾为肝之母,难经曰:母能令..
0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