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盛戎,原名裘振芳,北京人。京剧净角演员,裘派艺术创始人、北京京剧院奠基人之一。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擅演剧目有《姚期》《将相和》《杜鹃山》《李七长亭》。
基本资料
中文名:裘盛戎
别名:裘振
外文名:Shengrong Qiu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15年8月25日
职业:京剧表演艺术家
代表作品:《群英会》《铡美案》《海港》《李七长亭》
主要成就:裘派艺术的创始人
演艺经历
8岁开始从父学戏,父亲的严格要求,为裘盛戎后来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2岁他就学会了20多出戏,进富连成科班时,本该轮“世”字科,因他带艺入科,升一级,按“盛”字排。在科里,经萧长华、孙盛文、王连平等教导,艺事更加精进,不久便有许多观众喜欢他的戏。当时科班上戏规矩,大轴是武戏,倒第二是生旦戏,他的戏如《探阴山》等则常破例放在压轴。
1933年出科后曾搭班在杨小楼、金少山门下,另外还同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及孟小冬、周信芳、盖叫天等大师以及四小名旦、叶盛章、叶盛兰、李少春、高盛麟、李玉茹、言慧珠等同台演出。
20世纪40年代中期金少山在上海演出,邀他合作《草桥关》《刺王僚》《白良关》,金少山鼓励他“好好干,将来前途远大”,并与他合灌唱片《真假李逵》。这期间,还与周信芳有较长时间合作,从麒派表演中汲取艺术营养充实自己的花脸表演技艺。
1947年,裘盛戎创立了“戎社”,首演于北京三庆戏院,打炮戏即更名《姚期》的头二本《草桥关》。虽是老戏,但他在唱念做上都做了新的处理,演出时观众彩声连连,取得圆满成功。此后“戎社”经常在京津演出《铡美案》《战宛城》《打龙袍》《连环套》《牧虎关》《大探二》等戏,并将《姚期》多次改革加工,成为裘盛戎最具代表性之精品剧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裘派艺术在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指引下得到发扬光大。解放后,裘盛戎与谭富英携手成立了“太平京剧社”(后更名为北京京剧二团),二人并挂头牌,合作演出新戏《将相和》《正气歌》《除三害》等。
1953年赴朝鲜慰问,1955年到香港演出。至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裘盛戎的表演艺术已到达巅峰状态。他曲己从人,高风亮节,为了强强联合,他奔走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赵燕侠等各位艺术家之间,积极促成了当时实力最强的艺术团体——“北京京剧团”。
1956年他加盟了被誉为具有全国最佳搭档“四大头牌”—“马谭张裘”的北京京剧团,并任副团长。在这个团里,马谭张裘四人有时轮流唱开场戏或上大轴,有一次裘唱大轴《坐寨盗马》,开场戏是张君秋的《女起解》,二出是谭富英的《碰碑》,倒二是马连良的《借赵云》,一时传为美谈。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改编创编大量传世之作如《秦香莲》《赵氏孤儿》《官渡之战》《海瑞罢官》《赤桑镇》《姚期》《铡美案》《官渡之战》《将相和》《除三害》《南方来信》《壮别》《林则徐》《舍命全交》等,为戏曲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964年裘盛戎参加了现代戏《杜鹃山》的创作和演出,他在剧中创造了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乌豆。同期,他还创演了另一出现代戏《雪花飘》。同年,与张君秋、马长礼、马连良等共同拍摄了戏曲电影《铡美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