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酩,80年代著名电影作曲家。上海市人。生前曾任中国交响乐团一级作曲家、享受国家津贴、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轻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音乐生活报总编、民盟中央委员、七、八两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与歌唱家李谷一合作了五十多首歌曲,如《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难忘今宵》《金色的小船》《知音》《妈妈看看我吧》《可爱的杜鹃花》《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六月荔枝红》《莫叹息》《忘却少女的往昔》等都是和李谷一合作演唱传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此外还有《祖国啊我父母之邦》《沙鸥组曲》、长笛协奏曲《与海的对花》琵琶协奏曲《霸王卸甲》等。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酩
外文名:Ming Wang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4年11月8日
星座:天蝎座
毕业院校:上海音乐学院
职业:歌手
代表作品:《难忘今宵》《绒花》《妹妹找哥泪花流》《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知音》《妈妈看看我吧》
黄金搭档:李谷一
主要成就:获文化部建国三十周年献礼优秀曲目创作一、二、三等奖、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演艺经历
1949年上海解放,被学校送到青年文工团组织的训练班学习乐理、作曲和指挥。从此,他迈上了音乐之路。他的第一首歌《南下参军歌》获得了当时上海学生歌咏比赛创作一等奖。1953年随陈铭志学习作曲理论,并在上海工人文化宫音乐创作班学习作曲、在上海音乐学院夜大学学习钢琴。1954年至1959年任静安区中心小学教师,这期间,他先后参加了工人业余创作班和上海音乐学院夜大学的学习,并发表了混声合唱《来听情人唱山歌》等音乐作品。刻苦地努力,执着的追求。
在1959年,王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丁善德。
五年的学院生活,王酩除了系统地学习中外音乐理论外,还刻苦钻研民族民间音乐,为他以后的音乐风格打下了坚实地基础。196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丁善德。1964年毕业后入中央乐团创作组从事音乐创作。1964年,王酩结束了勤苦的学院生涯,被分配到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
王酩1973年给电影《海霞》创作了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一曲“大海边、沙滩上”给自己带来批判的同时,也给置身“文革”、“样板戏”包围之中的人们带来了久违的悠扬与舒展。其后是电影《黑三角》的主题歌“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小花》的“妹妹找哥泪花流”、《樱》的“妈妈看看我吧”、《泪痕》的“心中的玫瑰”、《第二次握手》的“祖国春常在”。
1987年他创办的由中国音乐学院代培的通俗音乐培训班走出了年轻一辈歌手孙浩、李殊、胡晓晴。
1988年,王酩一手创办中国轻音乐协会,后又主编《音乐生活报》。他的第一部交响乐《长城》刚刚完成第一乐章。
2005年10月7日晚,由海珠区人民政府、广东省星海音乐厅、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委员会、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主办,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局承办,《小演奏家》杂志协办的“海珠之声·难忘今宵--王酩作品音乐会”在星海音乐厅交响乐厅隆重举行。被誉为“旋律大师,乐坛李白”的王酩先生,才华横溢,一生谱写了大量佳作,是我国流行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大会邀请了我国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李素华等众多歌唱家出演和小天使乐团的首席指挥候丹平先生。
主要作品
热门歌曲:
1.织网
2.丰收
3.仙乐
荣誉记录
1979年听众喜爱的十五首歌曲中,其中四首《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青春啊青春》《边疆的泉水清又纯》两首歌曲,一首器乐曲获文化部建国三十周年献礼优秀曲目创作一二三等奖
1980年 百花奖电影《小花》荣获最佳音乐奖
“歌曲”颁发的优秀歌曲奖 《妈妈看看我吧》
《青春啊青春》获文化部中国音协颁发全国优秀群众歌曲奖
1982年 《西马姑娘》获中国音协上海文汇报等单位颁发的优秀群众歌曲奖
1983年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获首届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1984年 《森林与大象》获林业部颁发的“绿叶奖”一等奖
1985年 《红灯绿灯》《难忘今宵》获上海市文化局颁发的优秀通俗歌曲一二等奖
1986年 《知音》获当代青年喜爱的歌曲奖
《春天的钟》在上海通俗歌曲比赛中获奖
《难忘今宵》《闪闪的珍珠》获“晨钟奖”
《故乡下的中秋月》获“华声奖”
1992年《把爱埋进情怀》获“新作新人”金奖
1996年《呼唤》获“华声杯”特等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