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音乐是介于电子音乐和古典音乐之间的新样式,也有译作新纪元音乐的。是一种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音乐形式,由于其丰富多彩、富于变换,不同于以前任何一种音乐:它并非单指一个类别,而是一个范畴,一切不同以往,象征时代更替、诠释精神内涵的改良音乐都可归于此内,所以被命名为New Age,即新世纪音乐。其实,正确的原因在于提倡这种利用音乐洁净心灵,源自新纪元运动。
基本资料
中文名:新世纪音乐
外文名:New Age Music
别称:新纪元音乐
类别:音乐
创立背景
60年代末期,德国一些音乐家将电子合成器音响的概念融入原音演奏或即兴表演方式,启迪了许多新进音乐家运用更多元的手法开拓新的领域。该时期的音乐己具备了New Age的发展雏形。到了1973年,在旧金山一群素昧平生的音乐家在某个音乐节上相会,这些人忽然发现虽然他们以前没交流过,可是互相之间的音乐却有很多共通之处。他们的音乐都是从冥思和心灵作为出发点而创作的,这种类型不同于以前的任何一种音乐,他们把这种非流行、非古典、具有实验性质的乐风取名为New Age,它指的是一种“划时代、新世纪的音乐”。90年代的New Age音乐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风貌。音乐界已形成一股百家争鸣、各拥其妙的新势力。正因如此,New Age不只是一个单纯界定乐风区别的名词,而是象征着时代的演变、精神内涵改良的世纪新风貌。
在这里还有个小典故,New Age 又指The Aquarian Age (宝瓶座时代),西方神秘学家认为人类正进入宝瓶座时代,象征了人类将从物质的追求过渡到自己内心的探索,虽然在物质方面人类有人种、肤色、语言、宗教信仰等等的不同,但人类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共通点。正因为这一点,所有人都是同宗同源的,平等的。正如Secret Garden的主创罗夫兰(Loveland)所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神秘园。你可以在这里寻求慰藉。当你一个人静下心来聆听《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就会知道此言不虚了。
在80年代中期新世纪已经逐渐成熟,杂志开始设立新世纪榜单。1986年举办的第29届格莱美奖的奖项中,也增设了[年度最佳新世纪唱片]的奖项,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是演奏竖琴的奥地利籍音乐家:佛伦怀德。这算是New Age首度明确地成为音乐类别之一的标志,而获得该奖项最多的独立艺人当属Enya这位已经完全代表新世纪音乐的爱尔兰歌手。
特点:
大多很少具有强烈的节奏
少有刺激和短促的声音
接近轻音乐
经常在音乐里利用人声合音与谐音
器乐演奏
乐器独奏(Solo Instrumental)
新古典乐派(Neo-classical)
新原音乐派(New Acoustic)
环境音乐(Ambient Music)
电子合成
电子乐派(Progressive Electronic)
电子-原音乐派(Electro-Acoustic)
科技-原始部落音乐(Techno-tribal)
人声演唱
发展历史
60年代末期,一些音乐家将电子合成器音响的概念融入原音演奏或即兴表演方式,启迪了许多新新音乐家运用更多元的手法开拓新的领域。该时期的音乐具备了New Age的发展雏形。
到了70年代,在一群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New Age得以正名,他们把这种非流行、非古典、具实验性质的乐风取名为New Age,它指的是一种“划时代、新世纪的音乐”。
如今,乐界形成一股百家争鸣、各拥其妙的新势力。正因如此,New Age不只是一个单纯界定乐风区别的名词,而是象征着时代的演进、形而上精神内涵改良的世纪新风貌。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名叫米恰·琼斯的加拿大钢琴家写了一本曲集。那里收进的乐曲,都有很美丽的、画面似的标题,例如《彩虹之后》、《梦境之外》、《阳光谷》、《太空蝴蝶》等。他在前言里面写了一个自己的小传,说他曾想成为一个音乐画家,后来,慢慢地,他找到了自己的音乐语言。这时候,他不再追求用音乐去描绘什么形象,而是表现感觉,那种静夜里雪花落下轻触地面的感觉;吹过莎草的清风的干燥呼吸的感觉;远天闪电的折纹的感觉;傍晚的湖水拍打着岸边的感觉……
最初,这种音乐还不那么起眼,各家唱片店的老板又不知道该把它放在哪一栏里,它像轻音乐,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可又有几分古典音乐的风骨和气派;它是通俗的,可又显示着超脱的情调;它是易于流行的,但是却没有一般的流行音乐那么平庸或骚动。有些唱片店就只好把它列在所谓最新到货专柜下,渐渐的,就成了气候,港台的一些刊物亦随之改译作“新纪元”或“新世纪”音乐。
这种介于轻音乐和古典音乐之间的新样式。它们大致上可分三大类。第一类是用自然乐器演奏的,包括一般听众熟悉的常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吉他等等,其中被用得最多的,一方面是接近东方乐器音色的乐器,如双簧管、英国管等,另一方面,民间性质的乐器,如曼多林、手风琴、排箫等也常可听到;有些演奏者特别喜欢东方的打击乐器,如小铃、大锣和钟等,还有些新纪元音乐家热衷于把那些非洲的战鼓等原始的乐器掺入他们的音乐中,第二类则是电声乐器,它所制造的音响也偏重神秘的、飘渺的色彩,许多新纪元音乐家都是电脑音乐高手。第三类是前二者的混合。有些唱片商在制作这三类演奏形式时,往往还会加上自然界的音响,如鸟鸣林啸、风声鹤唳等等。
1981年,有一位名为坡·文特的萨克斯的演奏家,更是身体力行:拒乘轿车,坚持吃素,最后躲进森林里去,用他的萨克斯与狼对啸。他被认为是“新纪元”音乐的教父,然而我们完全可以往前追溯得更多些年代找到更多的祖宗。把“新纪元”音乐家们的作品和早期的浪漫派音乐相比,难道不会使我们发现什么有趣的相似之处吗?我们在柏辽兹的《恰尔洛德在意大利》中所感受到的,不也是一种自我放逐的孤独的快乐吗?能否把李斯特的《降D大调音乐会练习曲》放在“新纪元”专柜上卖呢?它也不正表现了人们面向大自然时的冷淡和安详吗?瓦格纳对16世纪骑士时代的缅怀,与恩雅的那些朦胧而神秘的歌声,又有什么不同呢?
的确,从反叛的角度而言,新纪元和浪漫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音乐史上每一种新的风格,都是在时髦与反时髦的斗争中形成的。就像稳健的古典主义是对轻巧的洛可可风格的反叛;感情至上的浪漫主义又是对崇尚形式的古典主义的反叛一样,新纪元音乐是轻音乐领域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反叛。所不同的是,古典的也罢,浪漫的也罢,它们的反叛都是在传统的审美范畴中进行的。尽管在风格上、思想观念上有很多变迁,但二者的背后却有着共同的哲学观念,那就是对生命、对快乐的理解: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应当活得崇高而有意义。平衡、和谐、安定是这世界上美好的境界。然而二十世纪的哲学新潮——过程主义的拥护者们却认为,过程和终极是对立的两个哲学范畴。生活应当是生命的自由的过程,它是最实际的存在;活着,就应当努力去体会这过程。生命如果被外力——例如种种功名利禄的终极目标——所牵制,就被降低为机械而不自由的过程,这也就否定了生命的价值。因此,为着消除这种异化的最好的途径,就是自我松绑,返璞归真,改变传统的以未来某个目标为生活中心的人生观,把自己从功利目的中解放出来。伴随着这种哲学,西方出现了反理性的艺术,它的主要观点是,在作品中强调或为着建立一个终极目标——例如高潮或是中心——以及为此所作的种种努力,那是对艺术的本质的束缚。生命既是一种维护和扩展自己的过程,那么和谐、安定、平衡便是不可能永久存在的。追求美好是不切实际的。
特点
魅力
New Age最大的魅力就是赋予聆听者一个极大的想像空间,你可以不受形式限制,自由地在无限的想像空间中驰骋。粗听上去,新世纪音乐介于古典乐和轻音乐之间,但新世纪更富于变幻,因为她并不是单指一个类别而是指一个范畴,她包括了几乎所有不同以往,象征着时代更替,诠释精神内涵之改良的音乐。因此,你会发现能被称为新世纪的音乐是如此丰富,一切自然界的声音都可能出现于音乐中,所有种类的乐器在此一视同仁,其中的人声更是丰富,从歌唱家到土著乐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节奏
New Age的节奏很多是存在于音乐自然的律动与音符的强弱之间。其实,大部分NewAge之所以要摒弃传统的节奏,是因为有了鼓、贝司与打击乐器,音乐的形态就会被限制死了,新世纪音乐很少有强烈的节奏(但ENIGMA的音乐却有很明显的节奏),这点同饶舌和摇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New Age是自然而自由的,有着风一般的流线姿态。后两者几乎通篇就是各种打击乐,除了节奏还是节奏。对于新世纪而言,有了节奏就可能受限制。
旋律
New Age的旋律就与流行乐完全不同,其即兴演奏的味道很浓。聆乐者不仅很难记住旋律,而且更不知道旋律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终止。新世纪的旋律感常常很少。这点不同于流行乐,流行乐需要优美易记的旋律,以便于让每个人都能唱。有时候听了好几遍某首新世纪乐曲,还是记不住她的旋律,这便是新世纪赋予大家极大想像空间的原因了。
和声
New Age所用的和声大部分是相当和谐的,不协和音在New Age里使用甚少。基础是是合音与和谐音,她摒弃了爵士和摇滚的发声方式,因为这会带来不和谐与不悦耳的感觉。这也是为何New Age听起来予人非常祥和之感的原因。
音色
New Age的音色是透明的、神秘的,充满朦胧氛围, 新世纪音乐总是避免使用刺耳与急促的声音,因为这会增加音乐的压力,从而破坏聆听者的感觉。老实说,听New Age听到深处时,最大的享受之一便是音色的变幻。